我国经济进入周期与结构双重调整关键阶段 |
|
|
|
近年我国经济进入周期与结构双重调整关键阶段,具有较强顺周期特征的钢铁行业面临多重困境。 佛山钢结构 国内需求增速回落加剧产能过剩压力,价格与利润大幅下降显示经营环境恶化,负债率高企与少数企业违约破产,作为“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的资源性行业)重头行业持续面临绿色环保压力。 就外部而言,钢铁出口较快增长伴随贸易摩擦频次上升,钢铁产能过剩与经贸关系成为近年双边、多边国际对话场合重要热点内容。一段时期以来,钢铁业似乎成为一个负面消息不断的“问题行业”。 然而转换视角观察当下形势也折射历史性机遇。目前钢铁内外环境特点是,中国钢铁发展伴随世界新一轮钢铁产业转移进入决定性阶段的产物,是中国钢铁从体量扩张转向全面崛起调整期的必经历练。观察世界钢铁产业转移历史大势与根源,分析中国当代钢铁业成长轨迹及其经济逻辑,对于全面理解中国钢铁业目前形势特征及其演变前景具有认识借鉴意义。作为“换个视角看钢铁——世界钢铁产业转移与中国选择”研究报告”部分内容,本文着重考察世界钢铁产业转移历史大势及内在规律,讨论中国体制转型背景下钢铁业崛起过程与前景。 中国正值第三次全球钢铁产业大转移 钢铁产业是在18-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推进过程中伴随需求增长与技术变革发展起来的。19世纪初叶钢铁产能主要集中在西欧和美国少数国家,估计1820年全球钢铁产量在100万吨之数,其中主要是熟铁和生铁,近年全球钢铁产量约为16亿吨上下,近两个世纪钢铁产量增长约1600倍。具体观察,全球钢铁产量大约在19世纪70-80年代达到1000万吨,20世纪20年代后期(1927年)超过1亿吨;二战时期高峰年份1943年全球产量为1.63亿吨,其时美国生产8000多万吨占据半壁江山;战后到1968年超过5亿吨,2004年第一次超过10亿吨,目前峰值是2014年16.7亿吨。 近现代不同时期钢铁业在主要钢铁国之间相对涨落消长,派生出世界钢铁产业转移画面。大致而言,以18世纪后半期与19世纪上半期,英国等西欧国家凭借工业革命先发优势主导全球钢铁业为历史起点,过去一个多世纪世界钢铁产业已经和正在发生三次大转移。 19-20世纪之交美国崛起带动第一次世界钢铁产业转移。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经济起飞带动钢铁业崛起,19-20世纪之交美国钢铁生产量和消费量超过西欧诸国,实现世界钢铁产业第一次转移并开创美国钢铁时代。世纪之交美国钢铁产量超过1000万吨,约为当时英国钢产量两倍之多。1913年一战前夕美国钢产量达到3180万吨,比同年英德法欧洲三大列强总和3010万吨还多。1941-1951年间美国钢产量占全球比例均值为52%,1945年峰值为63.8%。 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德国钢铁业追赶超越,前苏联扩张带动全球钢铁产业重心第二次转移。70年代初苏联成为世界最大钢铁生产国,然而在技术路线与工艺流程创新上乏善可陈。日本在成为第二大钢铁生产国同时,通过推广氧气顶吹高炉与连铸技术,扩大优质铁矿石资源进口空间半径,新建一大批4000-5000立方米大型和超大型高炉,凭借后发优势与技术引进创新,迅速成为钢铁技术工艺与经济效率方面的领先国家。 美国钢铁业二战后虽独步全球,然而十余年后在日本、德国等欧洲国家追赶背景下逐步丧失国际竞争力,到70-80年代美国钢铁业历史优势已成隔日黄花,成为需要频繁借助贸易保护维持局面的“问题行业”。 第三次是新世纪初年快速中国钢铁追赶与新一轮钢铁产业转移。1996年中国钢铁产量超过1亿吨,2004年查处铁本事件时年产量达到2亿多吨,近年进一步增长到8亿吨,在相对体量上迈上“一览众山小”巅峰。同时中国钢铁行业整体技术和效率水平得到实质性提升,目前国内钢铁行业先进技术、工艺和环保水平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中型企业产品普遍水平已经达到国际中高端水平,钢铁产品配套能力、技术研发与人才水平大幅提高。 虽然我国钢铁业整体与发达国家比较仍有不小差距,亟待深化改革推进转型升级,然而从钢铁经济史角度看,中国钢铁追赶推动世界钢铁新一轮产业转移应是不争的事实。 世界范围内钢铁产业转移,是特定时期全球钢铁产业格局因应新兴钢铁大国追赶崛起发生实质性改变的结果。影响钢铁产业转移因素是错综复杂的,不同时期大国经济追赶受各自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因素制约具有国别特殊性,中国改革开放体制转型很大程度塑造钢铁追赶崛起轨迹。就推动历次钢铁大国崛起与产业转移共性因素而言,市场需求条件、技术创新与转移、大规模投资等三方面规律性因素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大国崛起派生钢铁行业巨大需求 后进大国经济起飞派生巨大国内需求,是大国钢铁崛起与产业转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解释变量。大国钢铁行业发展对整体经济起飞具有不可或缺的支持作用,因而经济与钢铁业发展具有相互促进关系。 然而给定大国经济起飞发展背景,没有什么因素比大规模需求对解释钢铁产业转移更为重要。需求决定规律在美国钢铁崛起带动第一次钢铁产业转移以及中国当代钢铁发展伴随目前新一轮钢铁产业转移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